发布时间:2017-06-01 22:12:09 点击次数:次
端午节即将到来,为了体验民俗,了解传统文化,本报特地组织了一次小记者包粽子活动。5月23日,吴江实验小学爱德校区的14名小记者及部分家长,跟着本报的两位大记者,走进苏州市珈裕珈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学习包粽子,并在当天将亲手包制的粽子送到了区社会福利中心,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惊奇
一口大锅煮2000个粽子
吴江日报小记者走进珈裕珈,公司的副总经理林春杰先带领他们参观了公司内制作早餐的各个车间。小记者们亲眼看到了平时在大街上买到的手抓饼、豆浆等早餐“幕后”的加工流程。
最令小记者们感兴趣的还是包粽子。记者得知,参加活动的小记者中,大部分都没有包过粽子,有些甚至从没有见过包粽子,所以,当他们走进珈裕珈的厨房时,都是一副好奇的模样。
“原来我平时吃的粽子是这样包的啊,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看到厨房间内正忙着包粽子的阿姨,小记者们一边趴在窗户上仔细地看着,一边惊叹道。
“这个锅是干什么的?”看到厨房里有两个近两米高的锅,小记者们不禁好奇地问道。“这两个锅是用来煮粽子的,每个锅直径1米,高1.8米,每个锅大概可以煮2000个粽子。”得知一个锅可以煮这么多的粽子时,大家都吃惊得张大了嘴。
林春杰告诉记者,因端午节临近,公司的员工们正在加班加点地包粽子。“端午吃粽子是我们的传统习俗,自己包的粽子更有意义。”林春杰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包粽子,让小记者们现场学习包粽子,也是对于传统习俗的一种传承。
开心
有了第一次包粽子的体验
参观完各个生产车间后,小记者们还体验了一回包粽子。珈裕珈特地为小记者们准备了“厨房”,看到桌上摆放的糯米、粽叶、剪刀、细线等,大家两眼放光,赶紧兴奋地跑过去参观,有些小记者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粽叶开始尝试包粽子了。
为了让小记者们学会包粽子,珈裕珈的包粽子师傅史国营来给大家做起了指导。这次,师傅教大家包的是红豆蜜枣馅的枕头粽,小记者们忙得不亦乐乎。史国营先给大家示范了一次包粽子的全过程,选粽叶、折漏斗、铺糯米、绕线、称重,大家学着史师傅的手法一步一步地包着粽子。
看师傅包起粽子来轻而易举,但轮到小记者们自己尝试时,每一步骤都是个难题。“这个漏斗怎么折啊?”“哎呀,里面的糯米又漏出来了,这已经是漏了两次了。”“绕线好难啊,我把我的手指都绕进去了。”……看到小记者们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史师傅只能手把手地教。
经过师傅的指导和家长的帮助,小记者们慢慢地上手了,一个个都包得有模有样,包完粽子还不忘放在电子秤上称一称,看看重量是否合格。“师傅说了,每一个粽子的重量约为120克,太重和太轻都不合格。”小记者说道。
在包粽子过程中,大家都会相互请教,相互帮忙,你帮我绕线,我帮你称重,齐心协力地包好粽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每个人都收获满满。看到自己包好的粽子,小记者们一个个都兴奋地展示给史师傅看,还说要拿回去给父母吃。“每个人包的粽子都挺好的。”受到师傅的肯定,小记者们脸上乐开了花。
到了离开的时候,小记者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里的工具,他们表示,等端午节的时候可以给家人露一手啦。
感恩
献爱心让活动更有意义
下午2点半,小记者们带着亲手包好的粽子来到了区社会福利中心,天下着雨,但并没有阻挡小记者们的热情。“哇,这里环境好好啊!”走进中心,小记者们感叹道。
区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包亚娟向初次来到中心的小记者们介绍,这里主要收养社会孤儿及弃婴,还会收养一些困境儿童及三无对象,这里有老人也有小孩,共有60多人,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因当天是工作日,中心的很多孩子都去上学了,只有一些还未到学龄的儿童以及患有残疾、没有生存能力的大孩子留在中心。在包亚娟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先参观了孩子们居住的房间以及学习娱乐的场所,看着孩子们的书画、编织等作品,小记者们忍不住夸赞道:“这里的小朋友好厉害啊!”
“他们住得真不错,生活在这里也挺幸福的。”小记者沈祺笑着说,但当他看到那些患有残疾的孩子时,心情却变得沉重起来,偷偷地对记者说:“他们好可怜啊,我们应该多多关爱他们!”中心的孩子们热情地欢迎着小记者的到来,小记者也将粽子一一送给他们,并祝他们端午节快乐。
“谢谢你们对中心老人和孩子们的关爱。”包亚娟代表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送给小记者们一封感谢信,并祝愿大家度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